去年到今年,不断的听到看到新零售的各种报道,无人超市、无人货架、生鲜配送。
一个疑问,什么是新零售?是线上线下结合的零售?是大数据的零售?是无人收银无人货架的零售?这些东西不是传统零售都在玩吗。O2O就是新零售?7-11不做数据分析?自动贩卖机不是好多年前就有吗?
好像新零售并没有看到什么新东西。目前看到的种种说法,新零售也没有什么颠覆式创新啊。这就是我们对新零售的误区,零售市场足够大。
根据商务部《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》:2016(没查到去年的数据)年全年商品零售额近29.7万亿元。
这就意味着:哪怕蚕食其中一小部分,优化升级一部分零售行业的劣势,都会有巨大的获利机会。所以,新零售并不是零售行业的颠覆性革命,而是优化、深挖带来的巨大的革新。
我下面从三个方面来阐述,哪怕只是优化和深挖,还是会有多么大的不同。
消费群体的变化带来的消费升级和消费内容的革新。
新零售是深度挖掘消费场景、挖掘用户行为。
资本拐杖下的规模化优势。
以下我来说说这三点:
一、用户群体的变化带来的消费变革
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为什么零售的变革会是现在?
一个重要原因是:线上的流量越来越贵。难道只是这个原因?
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:8090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,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们也逐渐从学生、白领走入了家庭生活,开始购买蔬菜瓜果、开始柴米油盐。
一个简单的例子:为什么美邦、森马、安踏这几年迎来了关店潮?因为穿它们长大的八零后已经不适合青春低龄的风格,而90后这波新消费群体它们又没抓住。也因此衍生出了zara、only、fiveplus、ochirly、优衣库、无印良品和一些潮牌在中国的崛起。
从零售的购买习惯这个角度上来讲也是如此,随着他们进入家庭成为零售的主力人群,8090和父母辈在消费观念上已经大有不同。
这种不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:
一是不同于上一代核心关注物美价廉,他们开始为品质(或情怀)支付溢价。
二是我们的消费品类结构和上一代有差异。
为品质支付溢价好理解,我来说下第二个消费品类结构的差异。
以零售中占比很大的食品为例:8090后从小吃着零食长大,随着年龄增长,零食的消费欲并没有降低,而是在升级,正餐的价值正在递减,而零食消费的品类和品质都在提升。良品铺子、三只松鼠、以及各种糕点、面包、茶饮、粗粮以及进口零食的大热,他们的消费群里几乎都是8090。
另一方面,正餐的价值虽然在递减,但是也在玩出新花样。8090是互联网的一代,信息更加爆炸,通过网络他们接触全世界各地的美食,所以哪怕是正餐,他们也想着去尝试。偶尔做做牛排、吃个海鲜、做个寿司、甚至试下韩国火锅。
吃的品质和品类都在丰富,而关于食品的消费,我们的高频购买主力范围依旧是近距离的超市和夫妻店。为什么呢?
几百米外甚至一公里距离以外的大型商超缺少便捷性,电话号码列表 社区的夫妻店就成了近距离消费的主场地。而夫妻店最大的问题大多都品类结构不合理,且同质化严重,几乎无体验优势,更谈不上什么品质。
你有没有发现小超市货架上的那根黄瓜已经放了三天;你有没有发现不少夫妻店有些产品上落满了灰尘;你有没有发现楼下小超市里竟然能看到蟑螂。不能我想买点有不错的零食生鲜,我要去老远的专卖店或者超市,我想吃点健康的牛肉,我要在1公里外的大型连锁超市里至少逛两圈,收银还要排20分钟的队,要是每天都这么麻烦,我很可能不去了。
不同于上一辈对产品品质、品类的低需求,我们变得有要求,因此1公里内近距离的社区店,升级势在必行。
品质的要求同时也代表着商品溢价的提升和利润的增大,这是为什么苏宁也好、阿里也好、京东也好都看上了社区店这块香饽饽的原因之一。同时也能解释,新零售,大多并不是走的物美价廉的套路,而是类似褚橙、网易猪肉一样,走略偏中高价格(当然如果在品质的提升后仍然是低价,那当然更有市场)。
品类的问题传统线下零售因为门店面积的限制,这个不好解决,但是新零售可以啊,新零售会做配送啊。通过线上下单配送+前置仓,仓储成本相对门店来说低很多,可以极大的丰富门店SKU数量。
二、挖掘消费场景,挖掘用户行为
前面是消费群体变化,另一个变化是玩法的变化。如果说原有的夫妻店和超市是被动等待用户的话,新零售的玩法是主动靠近用户,走到用户身边,深度的渗透到用户的生活。
互联网企业像做App一样,去运作一个门店和货架,时时刻刻在挖掘用户场景,挖掘用户数据,告知用户自己的存在。那么新零售渗透的方式,主要有三种:场景挖掘下的近场化、线上线下的存在感优势、强关系下的数据化。这三个我逐一说下。